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earch Filter

    • 1
    • 1
    • 1
    • 1
    • 1
content
查詢條件:5
  • 跨越國境與表演界線的天勝一座(1911-1937)—其表演者、演出與影響

    年份:
    2021

    計畫目的:1.透過天勝一座認識日治時期臺灣在東亞與世界表演市場中的地位。2.建立天勝一座表演者與表演節目資料庫。3.從天勝一座的巡演,了解當時日本的「興行」制度。可能影響(1)學術上:完備天勝與天勝一座的研究,使世人更全面了解其貢獻。(2)社會上:a.審視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所受到的日本文化影響,了解過去臺灣走過的軌跡。b.開拓天勝一座研究,可促進與東亞地區與日裔美人社群的交流。(3)應用方面:a.分析出節目引人的特點可以加以運用。b.可從天勝一座對節目的設計與編排方式中擷取可用者。c.天勝一座創造的許多故事可以供創作者、遊戲設計者創造出更多的產值。

  •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109學年度)

    年份:
    2020

    計畫理念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具體行動方案「 3 4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 *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藝術領域綱要核心素養 本校系所師生系統性規劃展演工作坊、藝術營隊、駐校教學等不同藝術跨域教學設計,將美感經驗引進中小學校園,以多元型態的藝術學習活動, 累積中小學生或在地社區民眾提升藝術知識,更能透過生 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規劃策略 本校以二項策略方法,推動計畫效益的擴散力及藝術教育的永續性耕耘: *延續 / 深耕 已走訪且有願意持續與本校合作藝術教學、深耕在地美感教育的學校,規劃推廣教學團隊以駐校停留3至5天營隊; 或在學期中駐校入班教學,提供系統化專業扎根與傳承課程。 *巡迴 / 拓展 以基礎資源支持本校願意長期辦理巡迴藝術推廣教學活動的系所團隊, 完備規劃與執行藝術推廣教育服務,將藝術資源帶入臺灣各地區鄉鎮。

  •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108學年度)

    年份:
    2019

    計畫理念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具體行動方案「 3 4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 *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藝術領域綱要核心素養 本校系所師生系統性規劃展演工作坊、藝術營隊、駐校教學等不同藝術跨域教學設計,將美感經驗引進中小學校園,以多元型態的藝術學習活動, 累積中小學生或在地社區民眾提升藝術知識,更能透過生 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規劃策略 本校以二項策略方法,推動計畫效益的擴散力及藝術教育的永續性耕耘: *延續 / 深耕 已走訪且有願意持續與本校合作藝術教學、深耕在地美感教育的學校,規劃推廣教學團隊以駐校停留3至5天營隊; 或在學期中駐校入班教學,提供系統化專業扎根與傳承課程。 *巡迴 / 拓展 以基礎資源支持本校願意長期辦理巡迴藝術推廣教學活動的系所團隊, 完備規劃與執行藝術推廣教育服務,將藝術資源帶入臺灣各地區鄉鎮。

  •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107學年度)

    年份:
    2018

    計畫理念 *配合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具體行動方案「 3 4推動校園多元美感體驗活動」 *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藝術領域綱要核心素養 本校系所師生系統性規劃展演工作坊、藝術營隊、駐校教學等不同藝術跨域教學設計,將美感經驗引進中小學校園,以多元型態的藝術學習活動, 累積中小學生或在地社區民眾提升藝術知識,更能透過生 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規劃策略 本校以二項策略方法,推動計畫效益的擴散力及藝術教育的永續性耕耘: *延續 / 深耕 已走訪且有願意持續與本校合作藝術教學、深耕在地美感教育的學校,規劃推廣教學團隊以駐校停留3至5天營隊; 或在學期中駐校入班教學,提供系統化專業扎根與傳承課程。 *巡迴 / 拓展 以基礎資源支持本校願意長期辦理巡迴藝術推廣教學活動的系所團隊, 完備規劃與執行藝術推廣教育服務,將藝術資源帶入臺灣各地區鄉鎮。

  • 臺灣亂彈福路正本戲的口語傳統套式運用與敘事結構分析

    年份:
    2013

    在民間流行超過兩百年的臺灣亂彈戲,可依其聲腔概分為「福路(舊路)」與「西皮(新路)」兩個系統,對於其長期流傳,故事篇幅較長的正本戲,有「福路二十四大本, 新路三十六大本」之說,但並沒有明確對應的劇目。 北管總綱應視為數代表演者演出的舞台記錄本,具有口語傳統中經常出現類似套語、主題的特質,解析其敘事結構可以看出其與其他劇種相同劇目的差別,找出臺灣亂彈戲的地方特色。本計畫以公認屬「福路廿四本」中的16齣北管戲為對象,進行上述分析,材料來源包括北管藝師葉美景與羅東福蘭社的手抄本。 研究步驟先制定手抄本的整理準則,接著重新繕打,將其數位化,再重複校對,為每齣戲撰寫本事,並根據人物類型、場景、情境等,整理出北管戲曲套語、主題資料庫。初步發現以單人為主的套語可變性較強,多人表演構成場景的主題變動性不大,由於16本總綱中同一類型故事有限,目前僅能以《藥茶計》、《雙貴圖》、《打春桃》這類「家庭戲」,與《破慶陽》、《紫臺山》都有的「奸臣奪朝、陷害忠良」部分進行敘事結構分析。 研究成果除了做為研究寫作的素材外,也將回饋給相關的學習者與活戲演出者運用,未來將拓展從「戲劇文本」到「表演文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