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 images has been designed using resources from Unsplash & Pixabay & Pexels & Freepik and some icons from Flaticon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系統編號 :

合辦單位 : 台北當代藝術館

開始日期 : 2018年4月7日

結束日期 : 2018年6月3日

活動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活動描述:

1980年代初期,錄像藝術在台灣與香港同時崛起,藝術家不約而同地藉由即時、即拍即播的媒介表徵,積極介入社會議題。相較同期的港台劇情片與紀錄片,此種結合創意與政治表態的錄像藝術作品形態在當時尚未引起廣泛關注,顯得弱勢而邊緣。回望1980-1990年代港台錄像藝術,鑒於其歷史事件所展現的獨特感性與洞察力,為當前兩地與中國處於愈顯緊張與對立的政局,帶來重思歷史的契機。
2018年形似歷史事件的回望點,香港回歸足滿20週年,台灣解嚴也超過30年;兩地雖走往政治光譜不同的兩端,但其實卻共同經歷了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令」,1989年「六四天安門」、1997年「香港回歸」。此次參展的17位港台創作者、共計20件作品,本身就是一紙永遠有效的政治聲明與歷史文件。
政治,無疑是所有作品的共同題旨,且與冷戰格局息息相關。自「中英聯合聲明」開始,香港藝術家思辨身分認同危機,試圖在已被人決定的命運中找尋出口,反思未來;台灣創作者則在威權體制期間,彰顯批判國家與媒體的異議人民形象。「六四事件」成為兩地藝術家共同的創痛史:陷於前途未卜與疑懼將來的困境,憶往與出走、省思與批駁,構成回歸以前的香港錄像藝術的雙重基調,而台灣錄像藝術則在批評兩岸國家暴力之際,展露兼容在地國際政局的多重觀點。
如何與歷史事件對峙,音像調度成了藝術家的詩學部署:影音錯體、圖文並置、眾聲喧嘩,在一鏡到底、章節式及蒙太奇等修辭中,繁複且象徵地輪番上陣,炫目迷人。檔案影像與歷史現場連成一氣,在主旋律中突圍逆轉,重塑記憶。

作為政治批判與美學試驗的1980-90s港台錄像藝術,面臨30年後歷史事件的完而未了,它不只是飽含現實意義的歷史文件,更是源起與當代的再次相遇,重啟互動與多元的跨地對話。

參與人員

1. 孫松榮/電影創作學系/策展人